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基于城市经济模型的理论探讨

被引:32
作者
王旭辉 [1 ]
孙斌栋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关键词
多中心结构; 经济绩效; 城市经济学; 向心力; 离心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0 [城市经济理论];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国内特大城市大多采取多中心空间战略,但效果并不明显,其理念的有效性尤其是经济的有效性需要严谨检验。尽管主流经济学对此还没有完整、精确的答案,但城市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却给出了方向性的结论,即随着城市规模扩大,集聚的负外部性产生的成本会逐渐超过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最终导致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化。这一结论从经济绩效角度为多中心的规划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中的多中心战略之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原因在于城市经济模型是基于自由市场机制的前提假设,而这与现实存在很大出入。为了降低由多中心结构形成的时滞性造成的城市利益损失,政府应发挥作为城市整体利益最大化代表的作用,在尊重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做出空间转型的决策,并发挥政策聚焦和资源调动优势,促进外围有初始优势的地区迅速发展成为次中心城市,积极主动地推进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从而实现城市空间布局的最优化和城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城市空间规划.[M].丁成日;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空间经济学.[M].梁琦主译;藤田昌久(MasahisaFujita);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AnthonyJ.Venables)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城市经济学.[M].周伟林;严冀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地理和贸易.[M].(美)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著;张兆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美)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著;蔡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与战略思考 [J].
孙斌栋 ;
石巍 ;
宁越敏 .
城市规划学刊, 2010, (01) :58-63
[8]   国际卫星城发展战略的评价 [J].
丁成日 .
城市发展研究, 2007, (02) :121-126
[9]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J].
孔祥智 ;
陈炎 ;
辛毅 ;
顾洪明 .
北京社会科学, 2005, (03) :9-16
[10]   从卫星城到新城——跳出同心圆的人口和产业 [J].
王鹏 .
北京规划建设, 2005, (02) :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