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衍射法和吸管法分析黏性富铁土颗粒粒径分布的比较

被引:25
作者
杨艳芳 [1 ]
李德成 [2 ]
杨金玲 [2 ]
张甘霖 [2 ]
赵玉国 [2 ]
赵文君 [2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颗粒粒径分布; 激光衍射; 吸管法; 富铁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激光衍射技术(Laser diffraction technique,简称LD法)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土壤颗粒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的手段。为检验LD法在黏粒含量高的富铁土上应用的可行性,用LD法和传统的吸管法实测了6个黏性富铁土剖面(黏粒含量>40%)不同层次土样的PSD数据,比较发现:LD法能够提供更多颗粒粒径级别,尤其是黏粒部分(<2μm)的PSD信息,且分析耗时短,效率高。但是LD法与吸管法测定的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方法相比,激光衍射法"低估"黏粒和"高估"粉粒,或者沉降法"高估"了黏粒和"低估"了粉粒。虽然在黏性富铁土的黏粒部分未发现两种方法的线性关系,但粉粒和砂粒分别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供试土壤黏粒含量高且分布范围窄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经过模型转换后,LD法和吸管法PSD实测数据之间的误差明显降低,这说明LD法可以用于黏性土壤的PSD分析。但是LD法PSD测定结果尚不能直接用于目前基于沉降法的土壤质地三角图,需要一定的数据转换。应该尽快通过对各类代表性土壤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对比研究,提高LD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建立起基于LD技术的新的土壤质地三角图,以便进一步深化其在土壤科学上的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05 / 4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表征土壤水分持留曲线的几种模型的适应性研究 [J].
徐绍辉 ;
张佳宝 ;
刘建立 ;
陈德立 .
土壤学报, 2002, (04) :498-504
[2]   粮田土壤养分的空间格局及其与土壤颗粒组成之间的关系 [J].
黄绍文 ;
金继运 ;
杨俐苹 ;
程明芳 .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03) :297-302
[3]   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形维数及其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J].
王国梁 ;
周生路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5, (04) :545-550
[4]   土壤颗粒和肥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J].
温善菊 ;
吴景贵 ;
张显东 .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5, (01) :65-71
[5]  
中国土壤[M]. 科学出版社 , 熊毅, 1987
[6]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编, 1978
[7]  
Laser diffraction and multifractal analysi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ry soil volume-size distributions[J] . Soil & Tillage Research . 2002 (1)
[8]  
ON THE CALCULATION OF MEAN PARTICLE DIAMETER AND STANDARD DEVIATION FROM SAND, SILT, AND CLAY FRACTIONS[J] . S. SHIOZAWA,G. S. CAMPBELL.Soil Science . 1991 (6)
[9]  
SOTER Procedures Manual. UNEP,ISSS,ISRIC,FAO. . 1995
[10]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 laser diffraction for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analysis. Eshel,G,Levy,G,Mingelgrin,U,Singer,M.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