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公平感的形成机制:基于职业群体的双重比较理论

被引:12
作者
李煜 [1 ]
朱妍 [2 ]
机构
[1]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2] 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
关键词
微观公平感; 个体利益受损; 群体利益受损;
D O I
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17.01.006
中图分类号
F272.92 [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1 ;
摘要
微观公平感指的是人们评价自己的收入所得是否公平合理。既有研究提出了"参照群体理论",认为人们会参照他人来形成对自己收入是否公平的判断,却未能澄清人们如何选择参照群体,以及相应的微观公平感形成机制。本文基于新涂尔干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职业群体参照理论",强调"职业"构成了群内与群际比较的参照边界。具体而言,人们通过双重比较过程形成自己的微观公平感判断,一方面将自己与同职业的其他从业者进行比较,形成"个体利益受损与否"的判断;另一方面则会将本职业群体与其他职业群体进行比较,形成"群体利益受损与否"的判断,进而整合为个体的微观公平感认知。而且,当人们判断个体利益与本职业群体利益均受损时,会产生加乘效应,加剧恶化人们的微观公平感。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国公众的收入公平感:一种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解释 [J].
刘欣 ;
胡安宁 .
社会, 2016, 36 (04) :133-156
[2]   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 [J].
马磊 ;
刘欣 .
社会学研究, 2010, 25 (05) :31-49+243
[3]   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 [J].
怀默霆 .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1) :96-120+244
[4]   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 [J].
刘欣 .
社会学研究, 2002, (01) :81-90
[5]   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 [J].
郭星华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03) :71-78
[6]   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单位组织中依赖结构的主观层面 [J].
李汉林 ;
李路路 .
社会学研究, 2000, (02) :1-17
[7]  
阶级分析方法[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美) 赖特 (Wright, 2011
[8]  
转型中国[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张静, 2008
[9]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 译林出版社 , (美) 默顿 (Merton, 2008
[10]  
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李路路,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