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通证经济的内涵、逻辑及框架

被引:13
作者
吴桐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关键词
广义通证经济; 货币起源; 金融危机; 脱虚向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20 [货币理论];
学科分类号
020101 ; 020203 ; 020204 ;
摘要
本文构建了一个涵盖货币诞生之前的物物交换、货币发展演变历程以及信息时代数字凭证的广义通证经济框架,并在此框架内相对传统经济金融理论更一般地阐述了货币的起源与发展、金融危机的诞生与嬗变、脱虚向实与脱实向虚三大重要问题。在工业时代及以前,通证的形式由相对分散向相对集中演进,在信息时代,通证的形式有从相对集中向分散发展,有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但中间存在曲折反复的过程。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通证有脱离实体、逐步虚化的趋势,表现为脱实向虚;在基于区块链的信息时代,通证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度有提高的趋势,表现为脱虚向实。实物通证的成立逻辑在于其使用价值,而虚拟通证的成立逻辑在于使用者的共识等人类高层次的意识形态。实物通证和虚拟通证会长期共存,如何使实体通证和虚拟通证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契合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 [J].
李秀辉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60 (02) :126-138
[3]   基于交易与基于债务的货币本质观之比较 [J].
李黎力 ;
张红梅 .
当代财经, 2014, (10) :57-66
[4]   由金融危机反思货币信用理论 [J].
瞿强 ;
王磊 .
金融研究, 2012, (12) :1-10
[5]   美国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与金融经济危机 [J].
曾康霖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 (05) :17-20
[6]   “流动性过剩”研究综述(上)——流动性过剩的内涵、衡量标准及产生机制 [J].
夏新斌 ;
曾令华 .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01) :88-91
[7]  
国富论.[M].(英) 斯密 (Smith;A.) ; 著.中华书局.2012,
[8]  
广义虚拟经济.[M].林左鸣; 著.人民出版社.2010,
[9]  
政治学.[M].(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著.商务印书馆.1965,
[10]   KEYNESIAN MODELS OF RECESSION AND DEPRESSION [J].
TOBIN, 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5, 65 (02) :19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