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林采伐迹地撂荒后植被恢复早期的生物量与养分积累

被引:22
作者
项文化
田大伦
闫文德
康文星
方晰
机构
[1] 中南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2] 中南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湖南株洲
关键词
杉木林采伐迹地; 自然恢复; 撂荒; 生物量; 养分积累; 土壤养分; 植物生长对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5 [森林生态系统];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撂荒是传统杉木经营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其目的是通过植被的自然演替来恢复土壤肥力 ,从而实现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通过对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撂荒后 1~ 5 a内的植被生物量和养分积累的定位观测 ,重点分析撂荒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生长对策和植物养分积累在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会同杉木林采伐迹地撂荒后的 1~ 4a为草本植物阶段 ,五节芒 ( Misocanthusfloridu-lus)、荩草 ( Arthraxon hispidus)、一年蓬 ( Erigeron annuus)为优势种 ,5 a后进入灌木植物阶段 ,阳性喜光树种占绝对优势 ,且植物的树高生长分化明显 ,大于 3m的树高等级中拟赤杨 ( Alniphyllum fortunei)和小果冬青 ( Ilex micrococca)占有最大的比例 ,在 2~ 3m的高度等级中枫香 ( Liquidambar formosana)、苦楝( Melia azedarach)、山苍子 ( Litsea cubeba)等植株数量最多。植被总生物量从 1 .798t/hm2 增加到 1 6.2 35 t/hm2 ,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为 1 .0 4 8~ 7.773t/hm2 ,草本植物生物量为 0 .75~ 6.92 9t/hm2 ,第 5年植被系统的年生产力为 4.1 8t/( hm2 ·a) ,接近 7a生第 2代杉木林年平均生产力。撂荒 2 a后植被系统就开始产生枯落物 ,随植被恢复时间增加死地被物生物量从 0 .892 t/hm2 增加到 2 .0
引用
收藏
页码:695 / 7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杉木与马褂木、檫树混交林及其纯林生物量和土壤肥力研究 [J].
何贵平 ;
陈益泰 ;
胡炳堂 ;
封剑文 ;
刘化桐 ;
蔡宏明 .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05) :540-547
[2]   “近自然林业”经营法在杉木人工幼林经营中的应用 [J].
张鼎华 ;
叶章发 ;
王伯雄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1, (03) :219-223
[3]   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地力影响的研究 [J].
姚茂和 ;
盛炜彤 ;
熊有强 .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03) :246-252
[5]   川西米亚罗地区暗针叶林采伐迹地早期植被演替过程的研究 [J].
史立新 ;
王金夕 ;
宿以明 ;
侯广维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88, (04) :64-71
[6]   一种高生产力和生态协调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研究 [J].
冯宗炜 ;
陈楚莹 ;
张家武 ;
曾士余 ;
罗人深 ;
陈文钊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1988, (03) :3-18
[7]  
森林生态学[M].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李景文主编, 1994
[8]  
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M]. - 科学出版社[美]鲍尔曼(Bormann, 1985
[9]  
杉木[M].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吴中伦 编, 1984
[10]  
Biomass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accumulation in short-rotation grey alder ( Alnus incana (L.) Moench) plantation on abandoned agricultural land[J]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