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稻田水稻旱作技术要素及产量形成

被引:30
作者
王熹
陶龙兴
黄效林
闵绍楷
程式华
机构
[1]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
关键词
灌溉稻田; 水稻旱作法; 强化栽培; 产量形成; 水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6 [陆稻(旱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研究灌溉稻田水稻旱作法旨在构建类似旱地作物高产的稻作技术体系,以旱作求节水、以高产求效益。水稻旱作法是吸取我国稻作传统技术、新应用技术及强化栽培技术之精华整合而成,其核心是限量用水、湿栽旱管与选用超级杂交稻、培育短龄壮秧带土移栽及稀植等4个要素。研究结果表明,灌溉稻田水稻旱作法的技术框架基本可行,收到了高产、节水与改善稻米品质的效果。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协优9308的旱作产量达9~10 tha-1,节约用水45%,灌溉水利用率高达3.0~4.0 kgt-1,并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与营养品质。但与常规灌溉水稻相比,旱作水稻的穗型变小,结实率与千粒重下降。因此,本旱作法的几个主要技术要素有待改进,如超稀植的程度与提高结实率的方法。初步提出“湿栽护苗、旱管培根、沟水育穗、干润防衰”的湿栽旱管、限量用水技术的16字诀,就灌溉田旱作稻产量形成的特点作了初步的描述。
引用
收藏
页码:502 / 50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生理模型的研究 [J].
王熹 ;
陶龙兴 ;
俞美玉 ;
黄效林 .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01) :39-45
[2]   旱种水稻生育特性与产量形成的研究 [J].
杨建昌 ;
王志琴 ;
刘立军 ;
郎有忠 ;
朱庆森 .
作物学报, 2002, (01) :11-17
[3]   初论杂交稻粒间顶端优势 [J].
王熹 ;
陶龙兴 ;
徐仁胜 ;
田淑兰 .
作物学报, 2001, (06) :980-985
[4]   栽培稻抗旱性研究的现状与策略 [J].
罗利军 ;
张启发 .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03) :50-55
[5]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J].
袁隆平 .
杂交水稻, 2001, (04) :4-6
[6]   云南籼稻每公顷15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 [J].
袁平荣 ;
孙传清 ;
杨从党 ;
周能 ;
应继峰 ;
S.Peng ;
王象坤 .
作物学报, 2000, (06) :756-762
[7]   水稻覆膜旱作的生态生理效应 [J].
黄义德 ;
张自立 ;
魏凤珍 ;
李金才 .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03) :50-53
[8]   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源库特征 [J].
朱庆森 ;
张祖建 ;
杨建昌 ;
曹显祖 ;
郎有忠 ;
王增春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03) :52-59
[9]   籼型水稻两段灌浆理论的研究 [J].
马国辉 .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03) :153-158
[10]   旱种水稻生产概况及栽培技术 [J].
张让康 ;
刘本坤 .
湖南农业科学, 1988, (02)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