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我国技术进步方式

被引:3
作者
芮红霞 [1 ]
郑江淮 [1 ]
杨以文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商学院
[2]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分类生产函数; 增长因素分析法;
D O I
10.19626/j.cnki.cn31-1163/f.2015.11.001
中图分类号
F276.44 [高新技术企业];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为了探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我国技术进步方式的影响,文章采用增长因素分析法和分类生产函数(Categorized Production Function,CPF)构建理论分析模型,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标准》和GB4754—2011行业分类构造了样本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权重系数,并利用2005-2010年我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系数测算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显著提高了企业内部研发创新活动对技术进步方式的贡献,具有减弱实物资本的"干中学"效应和公共技术的外溢作用的倾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改变当前我国体现式技术进步方式占主导地位,研发创新方式的技术进步严重不足的局面。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差异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研究 [J].
余泳泽 ;
刘大勇 .
财贸研究, 2013, 24 (01) :22-31
[2]   企业规模、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对比的研究 [J].
凌江怀 ;
胡雯蓉 .
财贸经济, 2012, (12) :71-77
[3]   干中学与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内生性沉没成本的视角 [J].
陈艳莹 ;
鲍宗客 .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08) :43-55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发展思路 [J].
施平 ;
郑江淮 .
贵州社会科学, 2010, (12) :36-39
[5]   关于中国技术进步水平的估算——从中性技术进步到体现式技术进步 [J].
王玺 ;
张勇 .
中国软科学, 2010, (04) :155-163
[6]   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J].
吴敬琏 .
管理世界, 2006, (08) :1-7
[7]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 [J].
易纲 ;
樊纲 ;
李岩 .
经济研究, 2003, (08) :13-20+90
[8]   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 [J].
张军 .
经济研究, 2002, (06) :3-13+93
[9]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CHANGE [J].
ROMER, PM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05) :S71-S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