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1年夏季北京城市热景观变化特征

被引:25
作者
阳文锐 [1 ]
李锋 [2 ]
何永 [1 ]
机构
[1]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热场; 城市热岛; 植被覆盖; 景观分析; 北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6 [环境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以来,城市化快速发展,强烈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城市的热环境。基于2003年、2007年和2011年夏季同时期的TM遥感卫星影像,采用遥感反演地温的方法,运用RS、GIS以及景观分析工具,对北京城市六环内的热场和热岛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1年北京城市六环内的热场分布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2003年城市各环线内的植被覆盖度最低,但是夏季城市的地表辐射亮温分布差异相对较小,热岛特征也并不十分明显,随着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和用能的增加,到2011年,尽管城市植被覆盖度提高很快,但城市和城郊的温差达到最大,城市热岛在不断增强,热场向城市中心集聚趋势明显。通过城市热岛等级类型的景观指数分析表明,2011年的高等级的热岛斑块分布范围和强度都明显提高,而且城市五环内高等级的热岛范围基本连成一片。由于城市人类活动的加剧各热岛等级斑块的形状更加复杂。在景观水平上的分析显示,2007年的热景观斑块类型多,在六环内的分布均匀,破碎化程度高,至2011年,景观斑块的蔓延度逐渐下降,低等级的热岛斑块优势度逐渐降低。研究结论可以为城市管理决策部门制定有效的热岛效应缓解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390 / 439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基于3S技术的甘南草地覆盖度动态变化研究 [J].
王浩 ;
李文龙 ;
杜国祯 ;
朱晓丽 .
草业学报, 2012, 21 (03) :26-37
[2]   合肥市城市热环境的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J].
管菁菁 ;
查良松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01) :56-62
[3]   北京城区城市热岛的多时空尺度变化 [J].
张佳华 ;
孟倩文 ;
李欣 .
地理科学, 2011, 31 (11) :1349-1354
[4]   基于城市地表参数变化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J].
徐涵秋 .
生态学报, 2011, 31 (14) :3890-3901
[5]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J].
孙继松 ;
舒文军 .
大气科学, 2007, (02) :311-320
[6]   天津城市热岛效应演变特征研究 [J].
韩素芹 ;
郭军 ;
黄岁樑 ;
边海 .
生态环境, 2007, (02) :280-284
[7]   Spatial pattern of impervious surfaces and their impacts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Beijing,China [J].
SCHIENKE Erich W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 (02) :250-256
[8]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昼夜变化特征分析 [J].
谢庄 ;
崔继良 ;
陈大刚 ;
胡保昆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1) :69-75
[9]   城市热岛的生态环境效应 [J].
肖荣波 ;
欧阳志云 ;
李伟峰 ;
张兆明 ;
TARVER Jr Gregory ;
王效科 ;
苗鸿 .
生态学报, 2005, (08) :2055-2060
[10]   遥感监测城市热岛强度及其作为生态监测指标的探讨 [J].
孙飒梅 ;
卢昌义 .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