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产性收入”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

被引:5
作者
张俊山
机构
[1]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财产; 财产性收入; 职工参股; 收入分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14.4 [国民收入与分配]; F091.9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
学科分类号
0201 ; 060207 ; 020102 ;
摘要
作为财产性收入依据的财产必须具备所有权、数量基础、价值等内涵。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形式有金融资产、房屋的利息或租金收入和资产本身的溢价收入。财产并不创造收入,只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把一定的社会财富吸引到自身来的手段,这些收入的源泉最终还是来自于生产领域的剩余劳动产品。因此,财产性收入只能是社会上一小部分依附于生产经营的人员的收入,不可能作为广大群众获取收入的形式。职工持股这一形式给职工带来财产性收入,这一形式有助于把工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但就收入的源泉来说不过是使工人以参股的形式取回自己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产品。财产性收入的源泉、形成条件等决定了,它只能是当前调整收入分配的一个辅助手段。
引用
收藏
页码:84 / 90+159 +15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推行“财产性收入”大众化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J].
黄范章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 (02) :169-173
[2]   财产权利与财产性收入 [J].
何玉长 .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 (01) :42-46
[3]   关于财产性收入的若干思考 [J].
周新城 .
学习论坛, 2011, 27 (02) :33-36
[4]   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问题的思考 [J].
杨娅婕 .
经济问题探索, 2011, (01) :150-153
[5]  
资本论[M]. 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