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制与耦合悖论分析——来自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经验证据

被引:18
作者
吴福象
曹璐
机构
[1]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集聚; 第二波全球化; 全球产业链; 国内创新链;
D O I
10.13269/j.cnki.ier.2014.04.002
中图分类号
F719 [服务业];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2 ; 120202 ; 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互动关系出发,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机制,并以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为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状及其耦合悖论进行了理论解析和实证检验。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中,长三角以代工方式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客观上导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存在着非同步性;第二,长期以来长三角过度依赖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程度,原因是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时往往倾向于自带服务,生产性服务外化程度较低,长三角这种低端嵌入的外向经济模式,严重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空间集聚;第三,信息技术对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驱动作用较弱,长三角虽然是我国高等级的城市群,但技能型人才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匹配程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在第二波全球化中,迫切需要整合全球创新要素来提升国内创新链。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2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J].
吴福象 ;
蔡悦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02) :96-115+206
[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同能提高经济圈竞争力吗?——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比较 [J].
杜传忠 ;
王鑫 ;
刘忠京 .
产业经济研究, 2013, (06) :19-28
[3]   细分贸易成本对中国制造业和服务空间集聚影响的实证研究 [J].
谭洪波 .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9) :147-159
[4]   垂直技术转让、策略性进入行为与竞争政策规制 [J].
吴福象 ;
蔡悦 .
世界经济研究, 2013, (04) :10-17+87
[5]  
跨国公司研发外包与本土企业的动态策略跟进[J]. 吴福象,蔡悦.南大商学评论. 2012(03)
[6]  
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分享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战略选择[J]. 刘志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7]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与形成机理——基于伦敦和纽约的比较 [J].
田华泉 ;
张祥建 .
上海经济研究, 2010, (09) :46-54
[8]   世界工厂的定位能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吗 [J].
江静 ;
刘志彪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0, (03) :62-68
[9]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J].
陈建军 ;
陈国亮 ;
黄洁 .
管理世界, 2009, (04) :83-95
[10]   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来自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J].
吴福象 ;
刘志彪 .
经济研究, 2008, 43 (11) :12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