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与政策执行成效——环境政策地方实践的双重话语分析

被引:51
作者
钟兴菊 [1 ,2 ]
机构
[1]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重庆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地方性知识; 双重话语; 基层执行逻辑;
D O I
10.16149/j.cnki.23-1523.2017.01.004
中图分类号
D63 [国家行政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村委会作为"上下"间多重话语的中转站与加工厂,成为政策变通执行现象讨论的焦点,既往研究主要从"结构-制度"与"过程-事件"视角对基层政府政策行动策略及其背后所交织的"权力-利益"博弈网络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双重话语"分析视角,结合大巴山区东溪村退耕还林政策地方实践的个案研究发现,村委会作为政策基层行动的核心主体,运用地方性知识构建"上下"之间的双重话语体系回应和解读一系列行动策略,即非正式权力运作的"公平",土地耕种为本的生存逻辑优先,坚持"弱者补偿"原则的博弈等,进而揭示环境政策基层执行的行动逻辑:即"回应任务为中心"的准政府逻辑以及"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共同体逻辑。本文的创新在于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政策变通执行现象背后存在的合法性根源,即村委会运用地方性知识构建的双重话语对行动策略及其背后交织的"权力-利益"网络进行持续的解读与包装,从而使政策地方实践获得合法性认同。由于科层制的特殊性,仅针对村委"上下"之间多层级话语的简化分析,可能会影响政策实践中话语转换策略与规则的延展性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8+155 +155-15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一种“情境-行动分析”视角的生成:山西井村妇女的群体性抗争 [J].
卫小将 ;
姜利标 .
妇女研究论丛, 2013, (02) :102-111
[2]   选择性应付:社区居委会行动逻辑的组织分析——以G市L社区为例 [J].
杨爱平 ;
余雁鸿 .
社会学研究, 2012, 27 (04) :105-126+243
[3]   村民介入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逻辑——对江苏Y市某村修路活动的过程/事件分析 [J].
刘伟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3) :92-102+128
[4]   政府主导型生态建设的地方实践——以陕西X县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为例 [J].
马娟 ;
付少平 .
理论导刊, 2011, (12) :71-74
[5]   政府内部上下级部门间谈判的一个分析模型——以环境政策实施为例 [J].
周雪光 ;
练宏 .
中国社会科学, 2011, (05) :80-96+221
[7]   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分析模式的新尝试 [J].
谢立中 .
社会, 2010, 30 (02) :1-19
[9]   地方性知识、传统、科学与生态文明——兼评田松的《神灵世界的余韵》 [J].
卢风 .
思想战线, 2010, 36 (01) :123-130
[10]   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J].
周雪光 .
社会学研究, 2008, (06) :1-2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