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史观科学把握生产力的历史作用

被引:83
作者
马昀 [1 ]
卫兴华 [2 ]
机构
[1]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价值标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14.1 [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既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包括管理、分工协作、科学、自然力等。劳动是生产力发展的主动力,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生产组织及自然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依靠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推进和统率其他生产要素的变革及其协调发展。生产力作为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会自行发展,有其自己的内在原因和发展规律。生产力诸要素的内在矛盾和解决,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是也不可能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判断标准,应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既包括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包括搞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64+203 +203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论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J].
卫兴华 .
经济学动态, 2010, (10) :16-19
[2]   试论生产力的内在源泉——学习《资本论》的一点体会 [J].
洪远朋 .
思想战线, 1978, (05) :1-6
[3]   再论生产力性质——关于生产力的二重性质的初步分析 [J].
平心 .
学术月刊, 1959, (09) :53-61
[4]  
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M].程恩富; 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M].侯惠勤;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M].《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编写组; 著.人民出版社.2011,
[7]  
资本与利息.[M].(澳) 庞巴维克; 著.商务印书馆.2010,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 译.民族出版社.2007,
[10]  
政治经济学.[M].逄锦聚等;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