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语词的内隐记忆发展研究初探

被引:7
作者
高湘萍
徐媛
李冰
机构
[1] 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上海,,上海,,上海,
关键词
道德认知; 内隐特征; 发展阶段;
D O I
10.16719/j.cnki.1671-6981.2002.05.013
中图分类号
B842.3 [学习与记忆];
学科分类号
040201 ;
摘要
实验采用内隐记忆加工分离 (再认型 )程序设计 ,考察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年龄组被试对道德词、不道德词、中性词三类语词的内隐与外显记忆成绩 ,结果发现 :对不道德词的记忆具有更强的内隐性特征 ;中学生确实处于道德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或者转折阶段 ;道德认知的内隐研究应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引用
收藏
页码:555 / 557+579 +579-63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材料性质与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J].
叶茂林 .
心理科学, 2001, (04) :418-421+509
[2]   我国品德心理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 [J].
倪伟 .
心理学动态, 2001, (01) :52-56
[3]   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 [J].
杨治良 ;
高桦 ;
郭力平 .
心理学报, 1998, (01) :1-6
[4]   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 [J].
杨治良 ;
刘素珍 ;
钟毅平 ;
高桦 ;
唐永明 .
心理学报, 1997, (01) :18+20-23
[5]   “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J].
杨治良,刘素珍 .
心理科学, 1996, (02) :75-78+127
[6]  
教育心理学.[M].李伯黍;燕国材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人生发展心理学.[M].[美]詹姆斯·O·卢格 著.学林出版社.1986,
[8]  
儿童的道德判断.[M].[瑞士]皮亚杰 著;傅统先;陆有铨 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9]  
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M].[美]威廉·C·格莱因 著;计文莹 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10]  
现代心理学史.[M].[美]舒尔茨 著;沈德灿等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