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针感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9
作者
潘朝宠
赵霭峰
机构
[1] 安徽中医学院针麻经络研究室形态组
关键词
针感; 体针; 感受器; 针刺感应; 神经末梢; 人体穴位; 针刺效应; 形态学;
D O I
10.16098/j.issn.0529-1356.1980.04.009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穴位是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也是针刺效应的起点。祖国医学早有“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幽标赋》……等许多论述。针刺麻醉和针刺治疗的临床实践也证明针感(痠、麻、胀、重,后同)。与疗效确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穴位针感产生的形态结构,对于阐明针麻原理、针刺疗效以及经络实质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为了弄清人体穴位针感形态结构问题,许多单位曾在人的尸体上用层次解剖、断面解剖或组织学检查方法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然而由于用的是尸体,不能直接反映针感的性质,因而无法使针感与产生针感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给针感结构的确定带来困难。近年来,曾有某些单位设计了各种不同的针感标记方法,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92 / 400+452 +452-453
页数:11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