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社区更趋向治理了吗——一个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

被引:88
作者
吴晓林
机构
[1]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区治理; 代理型治理; 治理结构;
D O I
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15.06.009
中图分类号
D669.3 [生活、居住、交通];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两轮改革,分别确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推出了"政社分离与合作"的局部试验。经过改革,城市基层行政组织普遍增权,社区社会组织获得有限增权。街道办事处通过"上级授权、平行扩权和向下嵌入"获得了社区治理的主导权,"目标责任制"和"费随事转"成为行政组织整合居委会的新机制。总体来看,除了部分区域出现"项目制"合作治理的积极趋向以外,城市社区离治理理想仍有差距,形成了治理事务向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挤压的"沙漏型"治理结构和"代理型治理"的逻辑。下一步的社区治理改革,需要推动两个解放:把基层政府从繁重的社会事务解放出来,把社区从繁杂的行政事务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上培育和赋权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锻造一个由代理民意的政治组织、参与治理的社区组织、承担生活服务的市场组织组成的合作治理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6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治理研究的中国图景及其“中国化”路径 [J].
吴晓林 ;
李咏梅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 44 (04) :22-32
[2]   “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J].
吴晓林 ;
郝丽娜 .
政治学研究, 2015, (01) :47-58
[3]   厦门综改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化——以鼓浪屿社区为例 [J].
毛万磊 ;
吕志奎 .
东南学术, 2013, (04) :77-83
[5]   深圳特区三十年:政府主导与多样性的社区治理形态 [J].
唐娟 .
现代物业(上旬刊), 2010, (10) :38-44
[6]   转型时期居委会的社区权力及声望研究 [J].
闵学勤 .
社会, 2009, 29 (06) :22-38+222
[7]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模式选择——以北京市为例 [J].
王维国 .
新视野, 2009, (05) :42-44
[9]   社区治理三要素与三种模式——以深圳为研究范例 [J].
曾宇青 .
岭南学刊, 2007, (06)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