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昌奎案看“邻里纠纷”与“手段残忍”的涵义

被引:74
作者
车浩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李昌奎案; 邻里纠纷; 手段特别残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3 [刑罚的运用];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围绕云南李昌奎案的各种宏观理念之争,应该被还原成刑法教义学上的技术问题加以分析。云南高院改判死缓所引据的"邻里纠纷",不是空间性和物理性的地域概念,而应被理解为以熟人社会为情理基础、以特殊预防为刑罚目的、以直接关联性为教义学特征的法律概念。行为人或被害人不是制造纠纷的直接当事人的,不适用"邻里纠纷"的优惠政策。"手段残忍"重在强调行为对善良风俗和人类恻隐心的挑战,它本来就是以社会一般观念作为判断基准的规范性概念,司法者应将其视作民意舆情中的合理成分予以采纳。法院审判坚持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渠道运用专业能力吸纳民意并消解理念之争;李昌奎案暴露出的判决书不说理的弊端,应该引起司法者足够的警醒。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4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2]  
犯罪构成体系与构成要件要素[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张明楷, 2010
[3]  
宋明理学概述[M]. 九州出版社 , 钱穆, 20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 2009
[5]  
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M]. 法律出版社 ,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一庭, 2009
[6]  
德国刑法学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克劳斯·罗克辛(ClausRoxin)著, 2005
[7]  
道路通向城市[M]. 法律出版社 , 苏力著, 2004
[8]  
德国民法通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卡尔·拉伦茨(KarlLarenz)著, 2003
[9]  
中国史学入门[M]. 北京出版社 , 顾颉刚著, 2002
[10]  
刑事审判参考[M]. 法律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第二庭[编],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