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50:气候情景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

被引:21
作者
王铮 [1 ,2 ]
乐群 [1 ]
夏海斌 [1 ]
孙翊 [2 ]
钟章奇 [1 ]
徐程瑾 [1 ]
顾高翔 [3 ]
王远飞 [1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3]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关键词
气候变化; RegCM4.0模式; IPCC的A1B情景; 农业生产潜力; 胡焕庸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62 [农业气候];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基于NCAR/PSU的Reg CM4.0,取A1B情景对中国未来气候变化作了模拟估计,结合1981~2000年数据和中国未来时期(2041~2060年)的温度、降水模拟值,计算获得了中国相应时期及未来时期的蒸发量模拟值,并且计算了中国的农业生产潜力,得到了中国各地区可能达到的期望农业产量.通过比较1981~2000年和未来(21世纪中叶)时期农业生产潜力的变化,发现届时秦岭淮河一线仍然是中国农业生产潜力变化的重要分界线,淮河以南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呈下降态势,而淮河以北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未来农业生产潜力的南北差距将有明显的缩小,对中国东部地区而言未来以秦岭淮河作为中国水稻和小麦的地理分界线可能会北推到黄河一线.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上农业生产潜力分界线——胡焕庸线对中国农业的锁定正在被突破.突破主要在云南省北部地区和川西地区,农业生产潜力明显提高,秦岭淮河以北的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也有了提高.农业生产潜力降低最大的区域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浙江、福建、贵州等南方省份.胡焕庸线以东秦岭淮河线以北的东北、华北、关中地区,以及秦岭淮河线以南、四川盆地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上升幅度最为明显.此外,本文研究了气候变化下农业生产潜力的变化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冲击,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潜力提高的原因,胡焕庸线以西省区的人口占比将增长1.03%.气候变化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胡焕庸线的人口分布规律.
引用
收藏
页码:1505 / 1514+1 +1-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大陆空间结构分异的进化 [J].
夏海斌 ;
王铮 .
地理研究, 2012, 31 (12) :2123-2138
[2]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一个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J].
高学杰 ;
石英 ;
Filippo GIORGI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07) :911-922
[3]   未来百年东亚夏季降水和季风预测的研究 [J].
孙颖 ;
丁一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1) :1487-1504
[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J].
信忠保 ;
许炯心 ;
郑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11) :1504-1514
[5]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农牧过渡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影响 [J].
高志强 ;
刘纪远 ;
曹明奎 ;
李克让 ;
陶波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10) :946-957
[6]   全球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J].
王铮 ;
郑一萍 .
地理研究, 2001, (03) :282-289
[7]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 [J].
蔡运龙 .
地理学报, 1996, (03) :202-212
[8]   中国生态环境过渡的一个重要地带 [J].
王铮 ;
张丕远 ;
刘啸雷 ;
刘燕华 .
生态学报, 1995, (03) :319-326
[9]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研究 [J].
冷疏影 .
自然资源学报, 1992, (01) :71-79
[10]  
Agent-based simulation of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historical population in China[J] . Jing Wu,Rayman Mohamed,Zheng Wang.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 20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