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庭审阶段化构造再认识

被引:56
作者
段文波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
关键词
庭审结构; 辩论主义; 口头辩论; 证据调查;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15.02.006
中图分类号
D925.1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我国民事庭审结构大致可分为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前后两个阶段。在我国诉讼模式从职权主义转向辩论主义的情形下,这种以苏联为样本进行阶段性划分的庭审构造致使庭审各阶段功能重复与界限不清,并且在争点不明的情况下贸然进入证据调查容易肇致无的放矢等问题。观诸两大法系庭审设计,英美法系因陪审制而实行集中审理,故将审理分为审前和庭审两个阶段;又因采用证据分离主义,从而将事实主张与证据调查的功能分置于前述两个阶段。相反,大陆法系之德日由于采用口头审理方式之证据结合主义,因此诉讼程序整体上并未区别事实主张与证据调查两个阶段;又因实行辩论主义,从而将庭审区分为口头辩论与证据调查两个阶段以区别诉讼资料与证据资料。鉴于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已经从职权主义转向辩论主义,加之采用并行审理方式,又因法律传统等因素,宜参照德日民事诉讼法庭审构造,对调我国现行庭审两阶段,激活法庭辩论并提高以争点为中心的法庭调查的效能。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107
页数:27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发展评价(2010-2011)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 [J].
本刊编辑部 .
中外法学, 2013, 25 (03) :445-461
[2]   一体化与集中化:口头审理方式的现状与未来 [J].
段文波 .
中国法学, 2012, (06) :132-145
[3]   法系意识在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J].
陈刚 .
法学研究, 2012, 34 (05) :40-43
[4]   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知识转型 [J].
徐卉 .
法学研究, 2012, 34 (05) :32-34
[5]   追求价值、功能与技术逻辑自洽的比较民事诉讼法学 [J].
傅郁林 .
法学研究, 2012, (05) :37-40
[7]   《民事诉讼法》修改应当关注作为证据的当事人 [J].
段文波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2, 14 (03) :112-115
[8]   当事人主导与法官权限——辩论主义与效率冲突中的诉讼指标与实质阐明 [J].
罗尔夫施蒂尔纳 ;
周翠 .
清华法学, 2011, 5 (02) :130-140
[9]   民事诉讼法二十年 [J].
王亚新 .
当代法学, 2011, 25 (01) :3-7
[10]   我国民事诉讼的法律效力制度再认识 [J].
陈刚 ;
程丽庄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0, 28 (06) :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