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型反贫困视角下贫困成因及治理——以重庆市武陵山区为例

被引:9
作者
周爱萍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武陵山区; 合作型反贫困; 治理策略;
D O I
10.13727/j.cnki.53-1191/c.2013.02.018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减贫问题历来受到国家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通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以合作型反贫困理论为视角,运用问卷调查和农村参与调查方法,在广泛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造成武陵山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与人力不足,主导产业培育困难;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村落组织弱化等问题。提出加强资源部门间互动,提高政府主导能力;经济主体间互动,提升市场带动能力;政府与农户间互动,加强社区整合能力三类互动的建议,从而达到有效治理武陵山区的贫困。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合作型反贫困理论与仪陇的实践 [J].
林万龙 ;
钟玲 ;
陆汉文 .
农业经济问题, 2008, (11) :59-65
[2]   “全球风险社会”:困境与出路——贝克的“世界主义”构想 [J].
章国锋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 (02) :45-53
[3]   超越贫困陷阱——国际反贫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刘俊文 .
农业经济问题, 2004, (10) :23-28+79
[4]   地方国家、经济干预和农村贫困:一个中国西南村落的个案分析 [J].
古学斌 ;
张和清 ;
杨锡聪 .
社会学研究, 2004, (02) :79-88
[5]   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评述 [J].
沈红 .
社会学研究, 2000, (02) :91-103
[6]   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的社会特征及其反贫困的对策 [J].
段庆林 .
社会学研究, 1997, (01) :70-74
[7]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M]. 译林出版社 , (美)詹姆斯·C.斯科特(JamesC.Scott)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