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碳贮量及固碳潜力估算

被引:27
作者
张林 [1 ]
王礼茂 [2 ]
王睿博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碳密度; 碳贮量; 固碳潜力;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1 Tg=1012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川鄂山地长江干流、鄱阳湖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上游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11 / 11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罗天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6, 11
[2]   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J].
李红梅 ;
马友鑫 ;
郭宗峰 ;
刘文俊 ;
张一平 .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5, (04) :368-372
[3]   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J].
焦秀梅 ;
项文化 ;
田大伦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5, (01) :4-8
[4]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赵敏 ;
周广胜 .
地理科学, 2004, (01) :50-54
[5]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J].
李克让 ;
王绍强 ;
曹明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72-80
[6]   山东省森林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研究 [J].
张德全 ;
桑卫国 ;
李曰峰 ;
王宗泉 ;
盖文杰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2, (S1) :93-97
[7]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J].
方精云 ;
陈安平 .
植物学报, 2001, (09) :967-973
[8]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的计量与评价 [J].
慕长龙 ;
龚固堂 .
四川林业科技, 2001, (01) :15-23
[9]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王效科 ;
冯宗炜 ;
欧阳志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1) :13-16
[10]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J].
刘国华 ;
傅伯杰 ;
方精云 .
生态学报, 2000, (05) :7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