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及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18
作者
叶青跃 [1 ]
程鹏飞 [2 ]
周有利 [1 ]
饶汉武 [1 ]
黄承芳 [1 ]
周立 [3 ]
机构
[1]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2] 武汉大学医院
[3] 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ABSL-实验室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功能(PAg T);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 抗凝血酶(AT); D-二聚体(D-dimer);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 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相应的方法和仪器测定112例脑梗死及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PAg T、v WF、AT和D-dimer水平变化,同时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中PAg T、v WF、D-dimer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T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选取经治疗效果明显好转的78例脑梗死患者,出院前取空腹静脉血测定PAg T、v WF、AT、D-dimer等指标,并与治疗前对照,结果治疗后PAg T、v WF、D-dimer降低,AT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凝血及纤溶功能亢进、抗凝功能降低等多因素有关。PAg T、v WF、AT、D-dimer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309 / 31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 [J].
辛家厚 ;
张嵘 ;
陈伟 .
安徽医药, 2013, 17 (10) :1704-1706
[2]   脑梗塞患者血浆抗凝血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J].
吉薇 ;
顾健 ;
沈连军 ;
马莉 ;
吴蔚 ;
倪军 ;
王红 ;
方悦之 .
血栓与止血学, 2013, 19 (04) :167-168
[3]   昆明地区汉族人vWF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J].
刘江 ;
翟明 ;
张蕾 ;
董曼丽 ;
张芹 ;
赵忠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1, 37 (09) :535-539
[5]   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J].
林智 ;
蒋玉叶 ;
杜志敏 ;
刘更夫 ;
汪宏良 .
微循环学杂志, 2008, (03) :69+71-69
[6]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刘泽霖等, 2006
[7]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T angiograph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 . Piero Verro,Lawrence N. Tanenbaum,Neil Borden,Noam Eshkar,Souvik Sen.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 2006 (2)
[8]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Violi Francesco,Basili Stefania,Berger Jeffrey S,Hiatt William R.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