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时代的“传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

被引:78
作者
李沁 [1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传播的偏向; 伊尼斯; 沉浸传播; 时空; 互联网文明;
D O I
10.13495/j.cnki.cjjc.2015.05.001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哈罗德·伊尼斯在其传播学经典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提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具有偏向性,"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互联网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之以前所有媒介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进入泛在传播时代,其传播模式是沉浸传播,在时间上无时不在,在空间上无处不在,时间与空间二者较之旧媒介更为均衡。那么泛在时代的传播是否还存在"传播的偏向"?如果没有偏向,那"传播的偏向"这一理论工具是否过时?如果有"偏向",那么互联网文明的偏向是什么?本研究对"传播的偏向"这一研究工具进行批判性和发展性探讨,提出了泛在时代沉浸传播的偏向是"人",并据此推演出泛在文明的基本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6 / 22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2]   沉浸传播与“第三媒介时代” [J].
李沁 ;
熊澄宇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 20 (02) :34-43+126
[3]   沉浸传播的形态特征研究 [J].
李沁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 35 (02) :116-119
[4]   媒介化生存的危机 [J].
张平 .
青年记者, 2011, (16) :50-51
[5]  
传播学新趋势[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洪浚浩, 2014
[6]  
新新媒介[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美) 莱文森, 2011
[7]  
网络原住民[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美) 帕尔弗里, 2011
[8]  
失控[M]. 新星出版社 , (美) 凯利, 2010
[9]  
传播的偏向[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加)哈罗德·伊尼斯(HaroldInnis)著, 2003
[10]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J] . Nicole B. Ellison,Charles Steinfield,Cliff Lampe.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200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