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

被引:32
作者
贺晟晨
王远
高倩
石磊
陆根法
机构
[1]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城市; 协调发展; 系统动力学; 模拟; 苏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复杂性的特点,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模可以充分揭示城市系统的非线性结构和动态特征,从而对环境约束下的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预测。在分析了苏州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苏州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围绕三产固定资产比重、三产劳动力比重、万元工业产值污染物排放量和环保投资比重等调控参数设计了3种发展模式,得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为最优方案。通过对不同发展模式的分析与比较,提出苏州市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增大环保投资,同时控制单位产值污染物的排放。必须把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实现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698 / 70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基于DEA模型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绩效评价——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 [J].
马育军 ;
黄贤金 ;
肖思思 ;
王舒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06) :769-774
[2]   能源重化工工业园环境系统动力学仿真与调控 [J].
杨养锋 ;
薛惠锋 .
生态学报, 2007, (09) :3801-3810
[3]   灰色系统理论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J].
周庆文 ;
李慧民 ;
贾燕飞 ;
汤靓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437-439+443
[4]   苏州城区不同功能区地表径流污染特征 [J].
吴蓓 ;
汪翙 ;
黄玮 ;
顾丽 .
水资源保护, 2007, (02) :57-59+63
[5]   循环经济与江苏产业结构调整 [J].
宣亚南 ;
周曙东 ;
张伟新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7, (02) :129-135
[6]   贵阳市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分析 [J].
郭长雷 ;
王丽婧 ;
梅凤乔 ;
郭怀成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04) :427-433
[7]   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 [J].
宋学锋 ;
刘耀彬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2006, (03) :124-130
[8]   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分析 [J].
张雷 ;
刘毅 .
地理学报, 2004, (02) :311-319
[9]   长春市产业结构环境影响的系统动力学优化模拟研究 [J].
张妍 ;
于相毅 .
经济地理, 2003, (05) :681-685
[10]   苏州市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透析 [J].
刘荣增 ;
朱继业 ;
张京祥 ;
戴祥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 (04) :28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