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城镇化模式研究

被引:27
作者
李强
张莹
陈振华
机构
[1]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就地城镇化; 异地城镇化; 城镇化模式; 城镇化动力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就地城镇化指农村的就地改造和农民在世代居住的乡村完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城镇化、现代化的转型。有三种典型模式:大城市近郊乡村的城镇化;地方精英带动的村庄城镇化;外部资源注入的乡村城镇化。其动力因素包括产业培育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土地的资本化、地方精英的资源整合作用、交通机动化的影响以及农民返乡意愿等。它是在具备诸多动力因素和条件下实现的,如果人为地推动村庄改造、村民上楼、造城运动,这样的城镇化是难以成功的。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6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思考“农民荒” [J].
穆光宗 .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1, (01) :4-5
[2]   农民外出务工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J].
刘岳启 .
统计与决策, 2008, (14) :120-121
[3]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的地区差距 [J].
夏德孝 ;
张道宏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92-95
[4]   河南省人口流动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J].
陈仁禹 ;
闫国平 .
河南科学, 2003, (01) :122-126
[5]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 [J].
赵新平 ;
周一星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02) :132-138
[6]   小城镇 大问题(之二)——从小城镇的兴衰看商品经济的作用 [J].
费孝通 .
瞭望周刊, 1984, (03) :22-23
[7]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李强;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  
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M].刘彦随; 等著.科学出版社.2011,
[9]  
中国统计摘要.[M].国家统计局; 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0]  
中国文化要义.[M].梁漱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