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甸“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及生态过程

被引:98
作者
刘伟
王启基
王溪
周立
李有福
李发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青海省果洛州草原站!,青海省果洛州草原站!
关键词
黑土型; 退化草地; 生态过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研究分析退化草地的植被组成、地上生物量、优良牧草比例、高原鼠兔密度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特征,探讨“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及生态过程。结果表明,中度退化草地生物量最高(50.3g/0.25m2),重度退化草地最低(34.0g/m2)。原生植被优良牧草比例最高(78.40%)。重度退化草地最低(4.49%),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居中(57.2%和16.42%)。中度退化草地高原鼠兔平均密度较高(148只/hm2),其危害程度较严重(494m2/hm2),二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O.9888,df=3,P<0.01)。土壤坚实度随草地退化程度加重而降低。“黑土型”退化草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草地退化则是诱发这一过程的主要因子,高原鼠兔挖掘洞道,破坏草皮及植被,又加剧了草地的进一步退化,最终导致了“黑土型”退化草地的形成和不断扩大。
引用
收藏
页码:300 / 30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布氏田鼠与草原植被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 [J].
刘书润 .
中国草原, 1979, (02) :27-31+26
[2]   高原鼠兔对不同草场植被类型的危害特点及植被恢复的途径 [J].
肖运峰 ;
梁杰荣 ;
杜庆 ;
沙渠 .
中国草原, 1979, (02) :32-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