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中国商品金融化分层与通货膨胀驱动机制
被引:70
作者
:
张成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张成思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泽豪
[
2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罗煜
[
3
]
机构
:
[1]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来源
:
经济研究
|
2014年
/ 49卷
/ 01期
关键词
:
金融化;
资本轮动;
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F832 [中国金融、银行];
F822.5 [通货膨胀];
学科分类号
:
1201 ;
020204 ;
020101 ;
020203 ;
摘要
:
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格局下,中国普通商品的利润积累越来越多地通过金融渠道获得、并与金融产品在资本聚集度等多方面表现出相似性和相关性的现象可以称为商品金融化。本文将资本轮动要素引入乘数加速数模型,基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阐释不同金融化程度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并将因子分析与动态计量模型相结合,对不同金融化层次商品的价格变动对总体通货膨胀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化程度越高的商品价格变动对通货膨胀的传导和影响持续时间越长,并且与通货膨胀的互动表现为双向性;中等金融化程度的商品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效应集中于前2—3个季度内,且为单向;低金融化程度的商品价格变动对通货膨胀的驱动效应较弱,影响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区分商品金融化层次有助于提高宏观决策针对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5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大宗商品金融化
[J].
史晨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工商银行
史晨昱
.
中国金融,
2011,
(07)
:96
-96
[2]
商品市场的金融化与油价泡沫
[J].
殷剑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殷剑峰
.
中国货币市场,
2008,
(11)
:36
-41
[3]
Financialisation and the slowdown of accumulation[J] . Engelbert Stockhammer.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 2004
[4]
From shareholder value to present-day capitalism
[J].
Williams, K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Univ Manchester, Grad Sch Social Sci, Manchester M13 9PL, Lancs, England
Univ Manchester, Grad Sch Social Sci, Manchester M13 9PL, Lancs, England
Williams, K
.
ECONOMY AND SOCIETY,
2000,
29
(01)
:1
-12
←
1
→
共 4 条
[1]
大宗商品金融化
[J].
史晨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工商银行
史晨昱
.
中国金融,
2011,
(07)
:96
-96
[2]
商品市场的金融化与油价泡沫
[J].
殷剑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殷剑峰
.
中国货币市场,
2008,
(11)
:36
-41
[3]
Financialisation and the slowdown of accumulation[J] . Engelbert Stockhammer.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 2004
[4]
From shareholder value to present-day capitalism
[J].
Williams, K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Univ Manchester, Grad Sch Social Sci, Manchester M13 9PL, Lancs, England
Univ Manchester, Grad Sch Social Sci, Manchester M13 9PL, Lancs, England
Williams, K
.
ECONOMY AND SOCIETY,
2000,
29
(01)
:1
-12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