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与形成机理

被引:149
作者
陈万旭 [1 ,2 ]
李江风 [1 ,2 ]
曾杰 [1 ]
冉端 [1 ,2 ]
杨斌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2] 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分异性; 重心分析; 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形成机理;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中国复杂的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控形成了当前中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厘清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以往研究缺乏对中国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及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1995—2015年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尝试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方法测度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重心分析、热点分析工具(Getis-Ord Gi~*)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如下:①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于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和经济集聚的城市群以及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研究期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向西北方向迁移;②1995—2015年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新疆、重庆、贵州以及位于黄土高原的省份(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以及河南)境内,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省份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省份;③土地利用程度对于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显著强于其他因子,东部季风区的社会经济和交通区位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强于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生态大区过渡带;④影响因子之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非线性增强作用和双因子增强作用两种类型,以非线性增强作用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2173 / 218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陕西山阳县为例 [J].
武鹏 ;
李同昇 ;
李卫民 .
地理研究, 2018, 37 (03) :593-606
[2]   三大自然区过渡带生境质量时空差异及形成机制——以榆中县为例 [J].
刘春芳 ;
王川 ;
刘立程 .
地理研究, 2018, 37 (02) :419-432
[3]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黑龙江垦区农场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J].
叶妍君 ;
齐清文 ;
姜莉莉 ;
张岸 .
地理研究, 2018, 37 (01) :171-182
[4]   新疆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J].
杨振 ;
雷军 ;
段祖亮 ;
董洁芳 ;
苏长青 .
地理研究, 2016, 35 (12) :2333-2346
[5]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评价 [J].
王士远 ;
张学霞 ;
朱彤 ;
杨维 ;
赵静瑶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 (10) :1269-1278
[6]   建三江垦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作用机理研究 [J].
宋戈 ;
李娜 ;
李静 ;
刘焕军 ;
宋思铭 .
经济地理, 2011, 31 (05) :816-821
[7]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J].
刘纪远 ;
张增祥 ;
徐新良 ;
匡文慧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颜长珍 ;
于东升 ;
吴世新 ;
江南 .
地理学报, 2009, 64 (12) :1411-1420
[8]   新疆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J].
董智新 ;
刘新平 .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25 (04) :301-303
[9]   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 [J].
谢高地 ;
甄霖 ;
鲁春霞 ;
肖玉 ;
陈操 .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05) :911-919
[10]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实质分析与进展评述 [J].
后立胜 ;
蔡运龙 .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06) :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