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类型的认定

被引:22
作者
宁红丽
机构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合同类型; 典型合同; 非典型合同; 新型合同; 传统合同;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1.06.010
中图分类号
D923.6 [合同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与概念式思维"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不同,类型式思维主张对事物作"或多或少"的弹性认定,从而对生活事实保持广泛的开放性。传统大陆法系民法典中典型合同是类型式思维的产物,各合同类型的区分是流动式的,存在着大量的过渡形态。合同类型认定具有减轻法官的思维负担、维护私法安定性、促进合同类型创新、强化合同立法的体系性和科学性等理论和实践意义,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法官在对具体交易作类型认定时,不能简单机械地将之纳入某典型合同名下,而是应该通过探求当事人真意、进行整体评价、衡量经济效率等进行适当认定。在此项作业中,认定不足或过度认定都可能危害私法自治,因此理当慎重。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9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3]   司法中的主题词 [J].
左卫民 ;
谢鸿飞 .
法学研究, 2002, (02) :73-80
[4]  
普通公司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邓峰, 2009
[5]  
债法原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泽鉴, 2009
[6]  
法学方法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 齐佩里乌斯, 2009
[7]  
新订债法各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邱聪智著, 2006
[8]  
法律社会学[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德) 韦伯, 2005
[9]  
法律哲学[M]. 法律出版社 , (德)考夫曼(ArthurKaufmann)著, 2004
[10]  
债法各论[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黄茂荣,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