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理论辨析

被引:30
作者
洪银兴
机构
[1]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生产要素; 收入分配; 理论; 制度;
D O I
10.16158/j.cnki.51-1312/f.2015.04.002
中图分类号
F124.7 [国民收入、国民财富];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在现阶段实行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一是与劳动价值论相容;二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容。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等要素属于私人所有,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增进国民财富。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参与整个新创造价值(v+m)的分配。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要素价格分别在各自的要素市场上形成,不仅对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起调节作用,而且可以对各种要素报酬作市场评价。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条件下需要贯彻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从表面上看,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由要素参与分配导致。但深层次分析,产生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个人所拥有的要素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解决收入不平等的关键在于缩小不同个人所拥有的参与分配的要素差别,特别是财产和知识的差别。劳动报酬不只是指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报酬,还包括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的关键在各尽所能和体现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要求。这些要求在初次分配阶段就要实现。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M].世界银行[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企业的经济性质.[M].(美)路易斯·普特曼(LouisPutterman);(美)兰德尔·克罗茨纳(RandallS.Kroszner)编;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  
邓小平文选.[M].邓小平 著.人民出版社.199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