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42
作者
李治 [1 ]
王一杰 [2 ]
胡志全 [3 ]
机构
[1]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2]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评价; 熵值法; 指标体系; 北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7 [地方农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目的]在探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包括产出高效化、业态多样化、服务社会化、生态绿色化、城乡一体化5个方面15项具体指标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揭示北京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分异特征。[方法]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作为典型的客观赋权法,熵值法依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可有效反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间的变化规律,实现客观、真实地评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北京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好,但一级指标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北京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明显的梯度差异,以昌平—顺义—通州一线为轴,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北部整体好于南部的分布特征;各区县内部不同指标间呈现差异化发展的现象。[结论]提出了推动北京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1)高水平阶段区县可供利用的农业资源种类、数量、质量等分布均衡且充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处于较高发展阶段,此类区域应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进入农业,引领北京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较高水平阶段区县区位优势明显,农业农村支持支撑条件较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区域品牌;(3)较低水平阶段区县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发展一般,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对缓慢,该地区应在保持各自优势方面的前提下,加大薄弱环节投入;(4)低水平阶段区县属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农业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较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外部资源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111 / 12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地域特点、资源整合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来自湖南省涟源市的经验 [J].
李明贤 ;
唐文婷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06) :963-970
[2]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J].
杨建利 ;
邢娇阳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 (09) :72-78
[3]   交易成本视角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J].
李治 ;
王东阳 .
中州学刊, 2017, (09) :54-59
[4]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评价 [J].
辛岭 ;
高睿璞 .
经济学家, 2017, (09) :73-80
[5]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
朱信凯 ;
徐星美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04) :9-12+145
[6]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对345个农户调查的PSM分析 [J].
李云新 ;
戴紫芸 ;
丁士军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04) :37-44+146
[7]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J].
王乐君 ;
寇广增 .
农业经济问题, 2017, 38 (06) :82-88+3
[8]   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 [J].
赵霞 ;
韩一军 ;
姜楠 .
农业经济问题, 2017, 38 (04) :49-57+111
[9]   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数研究 [J].
李芸 ;
陈俊红 ;
陈慈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 (02) :204-211
[10]   演进式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国式探索 [J].
韩晓莹 .
商业经济研究, 2017, (05) :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