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权与姓名的商品化权益及其保护——兼评“乔丹商标案”和相关司法解释

被引:54
作者
孔祥俊 [1 ,2 ]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2] 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
关键词
商标法; 在先权利; 姓名权; 商品化权益; 乔丹商标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43 [商标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乔丹商标案"再审判决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姓名权可以成为商标法中的在先权利,但却是以保护姓名权为名,行保护姓名的商品化权益之实。此种名实不副的状况必然导致一系列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根据现有立法格局和客观实际,进一步厘清商标法上的在先权利、民法上的姓名权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商品化权益的相互关系。姓名权与姓名的商品化权益虽均以姓名为客体,但在性质上属于不同的民事权益,有着不同的保护路径和条件,现行法律也将其纳入不同的保护序列,故应将其区别对待并使其各得其所,将姓名的商品化权益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利益。姓名在商标上的使用构成功能与目的的转换性使用,即由人格到商业标志的转换,应将由此产生的在先法益定性为商业标志性的商品化权益,而不适宜将其归入姓名权。姓名的商品化权益既要遵循财产权保护的法律逻辑,又要注重政策考量。商品化权益保护与各国经济、社会、文化和法律传统息息相关,我国的商品化权益保护不能简单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以及仅从概念出发,而是须符合国情、立法状况和实际需求。
引用
收藏
页码:161 / 17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人格权法.[M].王泽鉴;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M].孔祥俊; 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3]  
公开权侵权责任研究.[M].张民安; 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4]  
立法札记.[M].顾昂然; 著.法律出版社.2006,
[5]  
人身权.[M].陈汉章编著;.法律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