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论——与美国“94定义”研究群体的对话(下)

被引:11
作者
桑新民 [1 ]
李曙华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
[2] 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定义; 范畴体系; 建模; 94定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教育技术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研究,深入到范畴、理论体系的构建、建模研究,并开展与国际同行的对话,这显然是我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深化发展、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本文深入剖析了美国"94定义"范畴模型的贡献和局限,提出用"学习"范畴取代"理论与实践"这一非专业范畴的核心与桥梁地位,并以中国文化和当代非线性科学为方法论指导,开发出包括两级范畴的教育技术学范畴复杂网络动态结构模型。这是本专业范畴体系建模研究的重要尝试,希望引起专业人士的重视和深入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当代科学的规范转换——从还原论到生成整体论 [J].
李曙华 .
哲学研究, 2006, (11) :89-94
[2]   生成的逻辑与内涵价值的科学——超循环理论及其哲学启示 [J].
李曙华 .
哲学研究, 2005, (08) :75-81+128
[3]   The Era of the Educational Engineer [J].
Charters, W. W. .
EDUCATIONAL RESEARCH BULLETIN, 1951, 30 (09) :230-+
[4]   Is There a Field of Educational Engineering? [J].
Charters, W. W. .
EDUCATIONAL RESEARCH BULLETIN, 1945, 24 (02) :29-+
[5]  
李曙华[著].从系统论到混沌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