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91~2006年收入分布的动态变化:基于核密度函数的分解分析

被引:41
作者
刘靖 [1 ]
张车伟 [2 ]
毛学峰 [3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3]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
关键词
收入分布; 核估计; 分解;
D O I
10.19985/j.cnki.cassjwe.2009.10.001
中图分类号
F124.7 [国民收入、国民财富];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使用多年微观家计调查的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分解方法,分析1991~2006年间收入分布变动的差异,通过分解差异的不同来源考察其所代表的不同的福利含义,并试图回答改革过程中增长与不平等对于分布变动的相对影响。研究发现,这十五年间收入分布的显著变动主要体现在中等收入组分布密度的下降以及中低收入组向高收入组的流动,同时分布多年呈现出双峰或多峰形状说明了异质性群体的存在。分布变化的首要原因为均值效应(增长),其次为方差效应(不平等),残差效应(异质性群体)的效果最小。分布变动主要源于收入的增长和福利的改善,不平等效应虽然也起到很大作用,但整体效果小于均值效应,而异质性群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低收入组,且重要性相对较小。不平等削弱了增长的福利效果,使得部分低收入家庭受损,又可能使得部分高收入家庭获益。城乡虽然都享受到了收入增长的益处,但乡村地区经历了更为显著的收入分化,且异质性群体的作用更为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我国初次分配中的两极分化及成因 [J].
徐现祥 ;
王海港 .
经济研究, 2008, (02) :106-118
[2]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布的变化:1988—1999年 [J].
万定山 .
经济学(季刊), 2005, (S1) :45-66
[3]   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变动及其对长期平等的影响 [J].
王海港 .
经济研究, 2005, (01) :56-66
[4]  
非参数统计方法对收入分布的解释[J]. 李竹渝.预测. 2001(04)
[5]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李实等著, 2000
[6]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赵人伟等主编, 1999
[7]  
Accounting for income distribution trends: A density function decomposition approach[J] . Stephen P. Jenkins,Philippe Kerm.The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 . 2005 (1)
[8]  
Recounting winners and losers in the 1980s: A critiqu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measurement methodology[J] . Richard V Burkhauser,Amy D Crews,Mary C Daly.Economics Letters . 1997 (1)
[9]  
The CPI Commission: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J] . Michael J. Boskin,Ellen R. Dulberger,Robert J. Gordon,Zvi Griliches,Dale W. Jorgens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97 (2)
[10]   DID THE MIDDLE-CLASS SHRINK DURING THE 1980S - UK EVIDENCE FROM KERNEL DENSITY ESTIMATES [J].
JENKINS, SP .
ECONOMICS LETTERS, 1995, 49 (04) :40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