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来中国“国”与“民”关系之历史演进——立足于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思考

被引:15
作者
王星
机构
[1]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
关键词
私有化; 去集权化; 国家自主性; 双轨制;
D O I
10.15895/j.cnki.rwzz.2011.02.010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国、民之意涵及其关系结构关涉到三个层面,即产权、协调机制以及意识形态层面,二者的关系结构随着时间与空间而演进:1978年代,以农村为中心的国退民进;从1990年代开始,改革的中心位移至城市,国民关系结构是选择性行政集权与经济性放权并进的格局;2001年代以后,国家能力快速增强,国富民穷格局初现。国与民的互动是国家自我利益取向与社会整体利益取向不断调和的过程,能动务实主义的意识形态、私有化、去集权化以及双轨制是其中的基本作用要素,它们既构成了中国经济社会表现的强大驱动力,也是目前经济国家化的重要导因。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7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民主救经济——专访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 [J].
杨军 .
南风窗, 2010, (06) :26-28
[2]   取消农业税后的暗流 [J].
王振宇 .
瞭望, 2009, (49) :64-64
[3]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J].
渠敬东 ;
周飞舟 ;
应星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6) :104-127+207
[4]   调控失灵与社会的生产 以房地产业为个案及个案拓展 [J].
王星 .
社会, 2008, (05) :139-164+226
[5]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30年:回眸与瞻望 [J].
王景新 .
现代经济探讨, 2008, (06) :5-11
[6]   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 [J].
王绍光 .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01) :129-148+207
[7]   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 [J].
周飞舟 .
社会学研究, 2007, (01) :49-82+243
[8]   解读“新双轨制” [J].
钟伟 .
中国改革, 2005, (01) :20-23
[9]   试论建国以来农业剩余及其分配制度的变化 [J].
武力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03) :8-16
[10]   1949—1978年中国“剪刀差”差额辨正 [J].
武力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1, (04)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