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审丑与后现代:互联网土味文化之解读与反思

被引:83
作者
杨萍 [1 ,2 ]
机构
[1]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
土味文化; 赋权; 审丑; 后现代; 社会认同;
D O I
10.19633/j.cnki.11-2579/d.2019.0021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C913.4 [文教、卫生];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030301 ; 1204 ;
摘要
互联网土味文化是消费社会的一种特殊文本,它强调原生态,不注重深刻意义的表达,迎合了网民的猎奇和审丑心理,具有特殊的话语符号和强烈的后现代特征。土味文化一般由短视频平台发源,通过微博和社交平台的进一步传播,并借助网民、粉丝文化、流行节目等的推动力量,成为一种吸引更多网民关注的文化现象。土味文化的兴起体现了互联网对传统弱势群体的赋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草根人群的心理需求,是底层文化寻求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也是短视频行业在一段时期为吸引网民而采取的竞争手段和内容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电视文化.[M].(美)约翰·菲斯克(JohnFiske)著;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
[2]  
反对阐释.[M].(美)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张隆溪著;.三联书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