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足迹及其在区域水污染压力评估中的应用——以太湖流域上游湖州市为例

被引:18
作者
焦雯珺 [1 ]
闵庆文 [1 ]
成升魁 [1 ]
袁正 [1 ,2 ]
李静 [3 ]
戴忱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山东师范大学
[4] 中国政法大学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污染足迹; 污染赤字/盈余; 污染压力指数; 太湖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 [社会与环境]; X820 [一般性问题];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虽然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却仍然无法全面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各种影响。其无法全面评估人类活动的根源在于,土地功能排他性假设限制了其对利用生态系统非生物生产性产品和服务的人类活动的衡量。为了摆脱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局限性,建议承认土地功能多样性的客观事实,将生态足迹构建于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上。针对传统生态足迹对定义中废弃物吸纳的考虑不足,提出了基于污染物吸纳功能的生态足迹,即污染足迹。污染足迹不是对传统生态足迹中能源足迹的简单置换,而是能够囊括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污染物,并可以根据不同的污染物类别或类型进一步细化的足迹类型。构建了太湖流域有机物、氮和磷污染足迹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流域上游湖州市的水污染压力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2007年湖州市污染足迹为39948.73 hm2,东部平原地区污染足迹较大,西部丘陵地区污染足迹相对较小;(2)湖州市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对水域空间的生态占用已经远远超过了有机污染物;(3)2007年湖州市污染承载力为20896.00 hm2,污染赤字为19052.73 hm2,人类排污活动俨然超出了当地水域的承载能力;(4)2007年湖州市污染压力指数为1.91,当地水环境总体上处于轻度接近中度污染压力;(5)湖州市水污染压力较大的地区,区域内人类活动的维持建立在区域水环境质量恶化或污染物向下游输移的基础之上。
引用
收藏
页码:5599 / 560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污染足迹: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 [J].
闵庆文 ;
焦雯珺 ;
成升魁 .
资源科学, 2011, 33 (02) :195-200
[2]   生态足迹理论在能源消费评价中的缺陷与改进探讨 [J].
方恺 ;
董德明 ;
沈万斌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6) :1013-1021
[3]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均衡因子测算 [J].
刘某承 ;
李文华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9) :1550-1559
[4]   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 [J].
刘宇辉 ;
彭希哲 .
生态学报, 2004, (10) :2257-2262
[5]   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 [J].
谢高地 ;
鲁春霞 ;
成升魁 ;
郑度 .
资源科学, 2001, (06) :20-23
[6]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 non-monetary metric of human consumption applied to North America[J] . Maged Senbel,Timothy McDaniels,Hadi Dowlatabadi.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 2003 (2)
[7]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
Wackernagel, M ;
Onisto, L ;
Bello, P ;
Linares, AC ;
Falfán, ISL ;
García, JM ;
Guerrero, AIS ;
Guerrero, CS .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03) :37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