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

被引:49
作者
宋林飞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劳动力; 产业; 剩余度;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比较利益; 民工潮; 农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10.19934/j.cnki.shxyj.1996.02.015
中图分类号
F323.6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本文指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形成两条主要途径:一是离土不离乡,二是离土又离乡。80年代,第一条途径由于转移成本偏低而吸纳了千百万贫困农民,推动了乡村工业与小城镇的发展。90年代,第二条途径以其比较利益更优而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今后十年内,“民工潮”及其转移风险均呈上升趋势,从而是一个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跨世纪难题。 “民工潮”的源泉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动因是产业与地区比较利益,主要形成方式是连锁迁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首先选择了离土不离乡的低成本转移渠道,跨社区流动需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形成梯度转移模式;“民工潮”源头的体制性失控正在加剧;农村第二步改革旨在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民工潮”源头降压的主要途径是乡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为“民工潮”构筑第一级“蓄水池”;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苏南模式的弊端及其出路 [J].
张桂龙 ;
张建良 .
中国农村经济, 1993, (05) :60-61+59
[2]   当前农村一大突出问题——对安徽省农村弃耕抛荒的调查 [J].
许伟 ;
章宏韬 .
中国农村经济, 1993, (03)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