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播与人的反思性

被引:9
作者
吴予敏
机构
[1] 深圳大学文学院传播系!教授
关键词
反思性; 交往形式; 媒介结构; 信息传播; 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技术; 反思性监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本文从当代反思社会学与传播理论研究的结合角度, 论述了反思性的社会实践与信息传播的关系, 特别指出在现代性境况中这一关系所具有的尖锐的根本的性质。本文评述了受反思社会学影响的传播循环理论, 重点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交往形式的唯物史观以及关于大众传播与人民自我意识的观点, 分析了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各种基于批判立场的理论学派对于传播和人的反思性问题的关切和解释, 以及当代传播境况的新特点。本文认为人的活动是在实践行动结构、认知结构和传播( 交流、交往) 结构中展开的。传播结构具有反身的和外拓的两种存在方式。其反身存在方式将传播导向内在交流活动, 形成同主体的认知结构的张力运动, 形成反思性循环; 外拓存在方式寻求主体际, 与其他主体建构交往共同体。人的传播结构受制于人的环境, 特别是同客观化的媒介结构形成了近似于同构的关系。实践、认知、传播三个结构互为影响作用、互为渗透转化, 呈现为不断的循环。驱动这些结构发生循环的是主体的意向性、反思性和能动性。传播技术的进步并非必然带来传播体制和传播秩序的合理化, 也并非必然带来人的反思性的提升。对于健全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目标来说, 利用传播技术的成果, 捍卫并提升人的反思性的实践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6+95 +95-9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J].
任平 .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01) :53-69
[2]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3]  
社会的构成.[M].(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著;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
[4]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著;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
[5]  
资本主义的动力.[M].(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emandBraudel)著;杨起译;.三联书店.1997,
[6]  
现象学运动.[M].(美)赫伯特·施皮格伯格(HebertSpiegelberg)著;王炳文;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95,
[7]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法) 迪尔凯姆 (Durkeim;E.) ; 著.商务印书馆.1995,
[8]  
心灵、自我与社会.[M].(美)米德(Mead;GeorgeH.)著;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9]  
交往与社会进化.[M].(联邦德国)哈贝马斯(Habermas;J.)著;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