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政治图景——一种多元主义政治的哲学逻辑

被引:3
作者
欧阳谦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解构与重构; 新社会运动; 政治主体; 多元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89.1 [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4 ; 010101 ;
摘要
重新思考政治,重新划分政治的边界和底线,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政治的内涵,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政治的转向"。这种转向不仅构成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而且也促成了各种"后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社会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和壮大,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图景,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催逼着理论家们去思考并作出回应。文章将以拉克劳和墨菲的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为依据,希图澄清他们所阐述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逻辑,并从理论上对他们所提出的新政治构想给以简要的评析。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Socialist Strategies, Where Next?. Laclau,Mouffe. Marxist Today . 1981
[2]  
The Birth of Biopolitics. Michel Foucault. The Essential Foucault . 2003
[3]  
拉克劳与墨菲[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美) 史密斯 (Smith, 2011
[4]  
后马克思主义[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周凡, 2007
[5]  
我们时代革命新反思[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英) 拉克劳, 2006
[6]  
法国1968[M]. 三联书店 , (意)安琪楼·夸特罗其(AngeloQuattrocchi),(英)汤姆·奈仁(TomNairn)著, 2001
[7]  
政治的回归[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美)查特尔·墨菲(ChantalMouffe)著, 2001
[8]  
The Postmodern Political Condition. Agnes Heller,Ferenc Fether. . 1997
[9]  
Ethics:Subjectivity and Truth. Foucault,Michel. . 1997
[10]  
Farewell to the working Class:An Essay on Post-Industrial socialism. Andre Gorz. .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