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122
作者
张立飞
艾永亮
李强
李旭平
宋述光
魏春景
机构
[1]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西南天山; 超高压变质; 榴辉岩; 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双变质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4 [区域变质作用及岩石];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新疆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在野外地质产状、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研究取得的进展。根据野外地质产状特征,西南天山出露的榴辉岩可以分为三类:即在蓝片岩中呈透镜体的块状榴辉岩、保存有玄武岩岩枕的枕状榴辉岩和夹杂在大理岩中的条带状榴辉岩。详细的岩石学研究表明它们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其变质作用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峰期榴辉岩阶段(560~600℃,4.95~5.07GPa)、主期榴辉岩阶段(598~496℃,25.72~26.66±1kbar)和退变绿帘石蓝片岩相阶段。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其原岩相当于源于富集地幔的(εNd-1.4~-0.4)具有 OIB 特点的变碱性玄武岩、源于亏损地幔的(εNd=+6.7~+7.4)具有 NMORB 特点的洋中脊玄武岩和源于较富集地幔的(εNd=-2.5~+3.2)具有 EMORB 特点的洋中脊玄武岩,它们形成于海山环境下的洋壳。榴辉岩中锆石 SHRIMP定年结果表明榴辉岩的原岩形成于石炭纪(>310Ma)之前,洋壳开始俯冲发生在二叠纪末(280~290Ma),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发生在三叠纪(220~230Ma)。结合在其北侧低压麻粒岩带的发现,提出了新疆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双变质带构造演化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029 / 103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新疆西南天山超高压榴辉岩、蓝片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J].
艾永亮 ;
张立飞 ;
李旭平 ;
曲军峰 .
自然科学进展, 2005, (11) :1346-1356
[2]   新疆西南天山木扎尔特一带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P-T轨迹及其地质意义 [J].
李强 ;
张立飞 .
岩石学报, 2004, (03) :583-594
[3]   中国西部柴北缘—阿尔金的超高压变质榴辉岩及其原岩性质探讨 [J].
杨经绥 ;
张建新 ;
孟繁聪 ;
史仁灯 ;
吴才来 ;
许志琴 ;
李海兵 ;
陈松永 .
地学前缘, 2003, (03) :291-314
[4]   新疆西天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 [J].
张立飞 ;
David J.Ellis ;
艾永亮 ;
姜文波 ;
魏春景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2, (04) :371-386
[5]   新疆西天山低温榴辉岩相变质作用 [J].
张立飞 ;
高俊 ;
艾克拜尔 ;
王宗秀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4) :345-354+449
[6]   西天山蓝片岩榴辉岩形成和抬升的40Ar/39Ar年龄记录 [J].
高俊 ;
张立飞 ;
刘圣伟 .
科学通报, 2000, (01) :89-94
[7]  
The40Ar/39Ar age record of formation and uplift of the blueschists and eclogites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J] . Jun Gao,Lifei Zhang,Shengwei Liu.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0 (11)
[8]  
Evidence for excess argon during 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 in the dora maira massif (Western Alps, Italy), using an ultra-violet laser ablation microprobe 40 Ar- 39 Ar technique[J] . N. O. Arnaud,S. P. Kelley.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95 (1)
[9]  
PT path of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 in western Tianshan, northwest China. Gao J, Klemd R, Zhang L, Wang Z and Xiao X. 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