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志物及常规血凝学指标测定在DIC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对比分析附视频

被引:8
作者
徐勇
霍梅
于涟
叶素丹
机构
[1] 暨南大学学院附二院
[2] 暨南大学学院附二院 深圳市人民医院检验医学部广东深圳
[3] 深圳市人民医院检验医学部广东深圳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分子标志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6.1 [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
学科分类号
100208 ;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见血凝学指标和几种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定量测定在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了30例正常人和 6 3例DIC患者标本 ,根据DIC病程分为DIC早期 (初发高凝血期 )、中期 (消耗性凝血障碍期 )和晚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 ,测定了常规血凝学指标 ,并用ELISA法测定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F1+2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栓溶二聚体 (D dimer ,D D)含量。结果 各期DIC患者的部分常规血凝学指标有一定规律 ;而分子标志物变化不同。早期DIC中 ,D D含量为 (1 6 2± 1 46 )mg/L ,NC组为 (0 51± 0 1 2 )mg/L ;F1+2 含量为 (4 96± 2 78)nmol/L ,NC组为 (0 73± 0 42 )nmol/L ;TAT含量为 (33 1 1± 2 0 59) μg/L ,NC组为 (1 6 4± 3 0 4) μg/L ;中期DIC中D D含量为 (6 85±8 37)mg/L ;F1+2 含量为 (4 36± 2 44 )nmol/L ,TAT含量为 (2 2 53± 2 0 98) μg/L ;晚期DIC中D D含量为 (1 0 32± 5 85)mg/L ,F1+2 的含量为 (6 44± 3 51 )nmol/L ,TAT含量为 (36 6 4± 2 0 0 9) μg/L。F1+2 与TAT在所有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 (r =0 .6 79,P <0 .0 0 0 1 ) ,而F1+2 与D D、TAT与D D无相关性。结论 综合应用不同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定量测定和常用血凝学指标 ,不
引用
收藏
页码:233 / 23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科学出版社 , 张之南主编, 1998
[2]  
血栓病学[M]. 科学出版社 , 李家增等主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