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次浪潮

被引:31
作者
陈建军
机构
[1]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一体化; 要素流动; 产业分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9 [中国经济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3 ;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间序列下的上海和周边区域间经济关系的起伏过程的分析,揭示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认为,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由于区域内部各次区域间商品和要素流动密度不断增加而产生的区域整体化趋势增强的过程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由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出来的产品和要素的跨次区域流动是最主要的因素。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产业分工以及空间距离、要素流动网络和制度成本是影响要素流动并和其形成互动格局的主要解释变量。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于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并与之形成互动,由此认为: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更多的依靠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和民间力量,政府部门的工作则因放在弱化乃至消除各种阻碍要素流动的区域行政壁垒和强化区域一体化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面。
引用
收藏
页码:113 / 12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洪银兴;刘志彪等著;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M].陈建军著;.中华书局.2002,
[3]  
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M].程选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4]  
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M].陈建军著;.三联书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