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危机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被引:42
作者
张雪靓 [1 ,2 ]
孔祥斌 [1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黄淮海平原; 地下水枯竭; 耕地可持续利用;
D O I
10.13708/j.cnki.cn11-2640.2014.05.012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多数据源计算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揭示该地区地下水快速下降机理,提出水资源限制下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方法:根据收集的黄淮海平原266个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样本点和5个典型城市地下水位长期监测点,由克里格插值得到区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并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叠加2012年耕地分布图,分析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在9个子生态区对应的耕地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980年以来,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以浅层0.46±0.37 m/年,深层1.14±0.58 m/年的速度下降,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造成地下水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粮食增产和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导致的大面积、高强度的井灌方式。根据地下水资源危机程度,将黄淮海平原划分为休养调整区、强度降低区、生态保护区和潜力提升区4个耕地利用调整区划。研究结论:黄淮海平原高集约高投入的耕地利用方式不可持续,在区域地下水危机的情况下,应降低超采区的耕地利用强度,同时提升潜力区的耕地生产潜力,实现耕地生产、生态质量协同提升,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9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黄淮海平原农业战略区划与布局研究 [J].
侯满平 ;
郝晋珉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 (03) :595-599
[2]   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 [J].
张利平 ;
夏军 ;
胡志芳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 (02) :116-120
[3]   我国北方地下水危机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J].
章光新 ;
邓伟 ;
何岩 .
干旱区地理, 2004, (03) :437-441
[4]   水盐运动研究30年(1973—2003) [J].
李保国 ;
李韵珠 ;
石元春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S1) :5-19
[5]   京津以南河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驱动因子的定量评估 [J].
许月卿 .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05) :490-498
[6]   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及其对不同开采量响应的计算──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 [J].
贾金生 ;
刘昌明 .
地理学报, 2002, (02) :201-209
[7]   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 [J].
张宗祜 ;
施德鸿 ;
沈照理 ;
薛禹群 .
地球学报, 1997, (04) :2-9
[8]  
农业活动对区域地下水变化影响研究.[D].刘中培.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 04
[9]  
京津以南河北平原地下水演变与涵养研究.[D].费宇红.河海大学.2006, 03
[10]  
黄淮海平原区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研究.[D].姚慧敏.中国农业大学.2004,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