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及保护的影响

被引:47
作者
罗友进 [1 ]
魏朝富 [1 ]
李渝 [2 ]
任镇江 [1 ]
廖和平 [1 ]
机构
[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大团聚体保护性碳; 土地利用方式;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对贵州省关岭县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机碳分布以及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以期为选择合理的石漠化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了当地主要的4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为水田(水旱轮作)、旱地、花椒林和火龙果林;其中花椒林和火龙果林位于石漠化治理区内。采用湿筛法分离出各级土壤团聚体并结合室内恒温培养法测定原状和破碎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矿化动态变化,其中大团聚体保护性碳含量为破碎与原状大团聚体有机碳在42 d内累积矿化量的差值。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水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要明显优于旱地、花椒林和火龙果林,且后3种土地利用方式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也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要明显高于火龙果林和花椒林。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土地利用方式间具有较大差异,2-5 mm、0.25-2 mm和<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按水田、火龙果林、旱地和花椒林依次下降,5-8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则以花椒林最高,其次是水田和火龙果林,旱地最低。但是就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库而言,<0.25 mm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花椒林、旱地、火龙果和水田的大团聚体保护性碳含量分别为83.37、78.86、73.81、61.04 mg/kg,其差异表明花椒林土壤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最强,其次是旱地和火龙果林,水田最弱。因此,在该地区种植花椒林和火龙果林可以改善其土壤质量,其可能机理是通过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含量,同时增强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57 / 26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贵州石漠化地区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J].
唐益群 ;
张晓晖 ;
佘恬钰 ;
杨坪 ;
王建秀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6) :817-822
[2]   保护性耕作对丘陵区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唐晓红 ;
魏朝富 ;
吕家恪 ;
罗友进 ;
谢德体 ;
潘根兴 ;
曾希柏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11) :49-54
[3]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变化 [J].
罗海波 ;
刘方 ;
刘元生 ;
何腾兵 ;
苏英格 .
林业科学, 2009, 45 (09) :24-28
[4]   云雾山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J].
华娟 ;
赵世伟 ;
张扬 ;
马帅 .
生态学报, 2009, 29 (09) :4613-4619
[5]  
不同类型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 史学军,潘剑君,陈锦盈,杨志强,张黎明,孙波,李忠佩.环境科学. 2009(06)
[6]   耕作方式对Brookston粘壤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及矿化的影响 [J].
张志丹 ;
杨学明 ;
DRURY C F ;
赵兰坡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3) :129-134
[7]   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磷分布特征 [J].
刘晓利 ;
何园球 ;
李成亮 ;
姜灿烂 ;
陈平帮 .
土壤学报, 2009, 46 (02) :255-262
[8]   滇东南石漠化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地力变化和水土流失状况研究 [J].
李品荣 ;
孟广涛 ;
方向京 .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 (06) :35-39
[9]   好气与淹水条件下水稻土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量 [J].
郝瑞军 ;
李忠佩 ;
车玉萍 ;
方海兰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9) :1944-1950
[10]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J].
毛艳玲 ;
杨玉盛 ;
刑世和 ;
陈光水 ;
崔纪超 .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04) :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