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

被引:65
作者
徐琳瑜
杨志峰
李巍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3] 北京
关键词
城市; 生态系统; 承载力; 广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6 [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其承载力的意义与生态学中的种群承载力意义有了很大差别。定义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强调其对维系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能动性特征,并在比较生物免疫力与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相似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免疫学模型”作为其理论模型。在理论模型基础上设计其计量模型,分为天然承载力和获得性承载力两部分。并通过承载力与压力的相对变化趋势表达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健康水平的能力。以广州市为例,计算了广州市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与压力,获得二者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广州市基本上处于一种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支持力同步发展的良性状态,所采取的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71 / 77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进展[J]. 徐琳瑜,杨志峰,李巍.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06)
[2]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进展[J]. 徐琳瑜,杨志峰,李巍.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06)
[3]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 [J].
郭秀锐 ;
杨居荣 ;
毛显强 .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06) :46-50
[4]   人工免疫系统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J].
韦巍 ;
张国宏 .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2, (02) :157-160+166
[5]   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 [J].
王如松 .
生态学报, 2000, (05) :830-840
[6]   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 [J].
王家骥 ;
姚小红 ;
李京荣 ;
常虹 ;
王渊高 .
环境科学研究, 2000, (02) :44-48
[7]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 [J].
冯玉广 ;
王华东 .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05) :19-22
[8]  
城市生态系统复合承载力研究[D]. 徐琳瑜.北京师范大学 2003
[9]  
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