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与疏 傅斯年史学的两个面相

被引:18
作者
羅志田 [1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2]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傅斯年; 史料; 旨趣; 治史者; 面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0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60203 ; 0603 ; 060301 ;
摘要
<正>傅斯年曾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说法,他的见解常受人误解(详后),但其特别强调史料的重要,窃以为仍应引起今日治史者的关注。实际上,若"史料学"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解读和运用,还真可以说是大体上涵盖了史学的主要内容。这正是傅斯年的意思,他曾把近代史学方法界定为"排比、比较、考订、编纂史料之方法",在此意义上,"近代史学亦可说是史料编辑之学"。①而从搜集到运用的整个史料处理进程,都牵涉到一般所谓"史识",愈到后面的环节就愈明显。若把对史料的处理提到史识的高度来认识,或更能理解傅斯年的意谓。
引用
收藏
页码:186 / 201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导读 [J].
罗志田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5) :5-15
[2]   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 [J].
罗志田 .
历史研究, 2000, (01) :168-174
[3]  
蒙文通学记.[M].蒙默; 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余英时;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  
裂变中的传承.[M].罗志田著;.中华书局.2003,
[6]  
傅斯年全集.[M].[傅斯年著];欧阳哲生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7]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
[8]  
权势转移.[M].罗志田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9]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钱穆 著.商务印书馆.1997,
[10]  
俞平伯全集.[M].俞平伯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