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迫害者”——儿童“受逼”学习的成因追询

被引:41
作者
吴康宁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关键词
儿童; 人性失衡; 利他性; 辅导材料; 各科教学法; 官员; 文化观念; 文化意识; 受害者;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41 [教学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 ; 040202 ;
摘要
有哲人说过:18世纪发现了儿童,19世纪发现了妇女。时代进入了21世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口号也喊了20多年,中国的中小学生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本期发表的3篇文章,从不同视角作出分析,其相同点是都在疾呼:救救孩子!然而,我们的“万世师表”孔夫子云:“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心于他,能不教诲他吗?)孟夫子说得更直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本刊愿就此“教育生态问题”开展专题讨论,欢迎摈弃空话的田野调查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倡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