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权与私权共治的法律机制

被引:43
作者
唐清利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公权; 私权; 社会共治; 法律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传统法学对制度运行层面研究不多,造成对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涉及的结构、主体、符号等缺乏认识,甚至简单地将实践中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等同于法治化、信息化和技术化。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国家与私人之间监控和惩罚成本问题,但要借助法定化的平台促成公权与私权合作进行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解决社会开放状态下如何通过立法确定合作的法定平台与技术,并确保公权与私权重叠时的社会治理信息和惩罚成本的合理分担问题。公权与私权合作的社会治理技术是由一组可以观察并具共识的符号或组织作为法定平台,各自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交易成本最小化更多地将责任施加法定平台上,而不用追问其具体构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11 / 128+207 +207-208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式的法治逻辑与路径 [J].
邓刚宏 .
南京社会科学, 2015, (02) :97-102
[2]   社会共治: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 [J].
王名 ;
蔡志鸿 ;
王春婷 .
中国行政管理, 2014, (12) :16-19
[3]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J].
姜晓萍 .
中国行政管理, 2014, (02) :24-28
[4]   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一项基于政策过程研究的地方政府理论 [J].
赵静 ;
陈玲 ;
薛澜 .
管理世界, 2013, (02) :90-106
[5]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自律异化与合作治理 [J].
唐清利 .
中国法学, 2012, (05) :38-45
[6]   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三十年政治发展的反思 [J].
林尚立 .
公共行政评论, 2008, (01) :38-66+198
[7]   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对中国古代连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解释 [J].
张维迎 ;
邓峰 .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03) :99-112+207
[8]   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 [J].
张维迎 .
经济研究, 2002, (01) :3-13+92
[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人民出版社 , , 2013
[10]  
国家与市民社会[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邓正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