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与手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效应差异研究

被引:46
作者
岳增辉
李良
常小荣
姜京明
陈乐乐
朱小姗
机构
[1]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性瘫痪; 针刺疗法; 电针;
D O I
10.13703/j.0255-2930.2012.07.004
中图分类号
R246.6 [神经精神病科];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比较电针与手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3例)和手针组(31例)。两组均采用Bobath易化技术康复和药物治疗,均穴取偏瘫侧曲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等,留针30min,手针组在留针期间行手法运针1min,电针组在手针针刺基础上行电针疗法。运用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troke Impairment Assessment Set,SIAS)评定脑卒中后整体功能状况,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SIAS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电针组优于手针组(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Glu的含量及Glu/GABA值均降低(均P<0.01),血清GABA的含量均升高(均P<0.01),且电针组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手针组(P<0.01,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0.9%(30/33),手针组为83.9%(26/31),电针组疗效优于手针组(P<0.05)。结论:在手针基础上加用电针可提高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中的Glu、GABA含量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582 / 58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瘫痪血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J].
岳增辉 ;
李良 ;
叶禹 ;
姜京明 ;
李向荣 .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0 (09) :212-215
[2]   电针拮抗肌腧穴复合易化技术对脑梗塞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J].
金荣疆 ;
朱天民 ;
王倩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3 (03) :9-12
[3]   电针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干、脊髓组织GABAB受体影响的研究 [J].
金荣疆 ;
朱天民 ;
罗荣 ;
郑重 ;
杨红 ;
冯媛 .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16) :1573-1575
[4]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血脂和血糖的调节作用 [J].
娄必丹 ;
章薇 ;
刘智 ;
林华 ;
王净净 .
中国康复, 2006, (02) :81-82
[5]   经筋论治脑卒中后痉挛状态及对脑脊液Glu、GABA的影响 [J].
岳增辉 ;
袁建菱 ;
姜京明 .
中国针灸, 2004, (08) :50-52
[6]   SIAS──一种新的脑卒中功能障碍评价方法 [J].
孙启良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6, (02) :69-71
[8]  
电针抗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GluR1)受体机制研究[D]. 冯媛.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
[9]  
实验针灸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林文注,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