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被引:20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梁仁君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生态足迹; 生物承载力; 经验模态分解; 非线性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 [社会与环境];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基于生态足迹和EMD方法,分析了中国1961~2005年生态可持续性的周期性变化,并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44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明显的4.3年、14.3年和17年3个波动周期,人均生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3.5年、8.8年、17.7年和44年4个波动周期;若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均延续过去44年的变化趋势,则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生态赤字将分别为1.366ghm2、1.108ghm2和0.258ghm2,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0.27ghm2、0.441ghm2,而人均生物承载力增加了0.171ghm2。在保持经济、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这种程度的生态超载有可能通过贸易引进生物承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等增加生物承载力得到缓解。
引用
收藏
页码:230 / 23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成效定量分析——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例 [J].
符海月 ;
李满春 ;
毛亮 ;
刘永学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2) :225-235
[2]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J].
陈成忠 ;
林振山 ;
陈玲玲 .
生态学报, 2006, (11) :3812-3816
[3]   生态足迹时间序列趋势外推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及其应用 [J].
韩晓卓 ;
张彦宇 ;
李自珍 .
草业学报, 2006, (05) :129-134
[4]   基于EMD的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其成因多尺度分析 [J].
刘会玉 ;
林振山 ;
张明阳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5) :745-751
[6]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的国际进展 [J].
张丽君 .
国土资源情报, 2004, (04) :7-15
[7]   近四百年北半球气温变化的分析:EMD方法的应用 [J].
林振山 ;
汪曙光 .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01) :90-96
[8]   生态经济持续性的度量和趋势预测——以甘肃武威市为例 [J].
尤飞 ;
钟有丽 ;
王传胜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6) :743-749
[9]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J].
张志强 ;
徐中民 ;
程国栋 .
生态经济, 2000, (10) :8-10
[10]   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几种新方法评介 [J].
徐中民 ;
张志强 ;
程国栋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 (02) :61-65